www.wnm400.com 經過三月份的持續下跌,現貨價格已經重回去年12月之前的價格,而且在持續的下跌預期中,下游采購需求也被壓制,而
暴漲暴跌總歸要趨向平衡
從去年12月開始的鋼價上漲現在回顧的話,無非可以視為鋼廠和貿易商在沒有需求釋放的情況下,強行啟動行情,拉高出貨,“空對空”的意味明顯,鋼材價格空漲,擊鼓傳花的游戲再次重演,而節后的鋼價在鋼廠產能釋放,下游需求不旺的情況下終于顯出原形,鋼廠成了最大的輸家。
與年前鋼價一路上行形成強烈反差,從2月下旬開始直到整個3月份,在產量新高、庫存新高、需求啟動偏弱等等壓力的疊加效應之下,國內鋼價掉頭向下,加速下行。3月本是鋼市傳統旺季的啟動階段,如今這樣違反常態的市場表現,讓商家此前曾有過的樂觀預期基本放空”。目前已到了月末和季度末,又多加上“銀行還款”這個新壓力,不少貿易商只能加大拋貨的力度,壓低市場價格后再向鋼廠討要追補,所以市場鋼價在三月一路走低是必然的。
到目前已有10多家鋼企發布了年報,合計虧損額已高達100多億元,而2011年 在3月最后一個交易周內,國內現貨鋼市的綜合價格繼續回落。整個3月的行情,較此前的預期有明顯的差距。對于即將到來的4月行情,市場人士認為,雖然目前各地的鋼材需求逐步有所回升,但礙于總體庫存較大,市場難有明顯的上漲,去庫存化還需要持續一段時間。不少商家對“銀四”尚抱有一定的期望,但總體預期不高。近期 目前鋼產量與鋼材庫存都處于“歷史高位”,讓鋼市的看空氣氛再次加重。雖然國內部分鋼材品種的社會庫存在連續13周上升達到歷史最高位之后首度下降,但是中鋼協的數據顯示,3月中旬末鋼協會員企業的鋼材庫存一舉創下歷史新高水平。這顯示出鋼價大跌、貿易商深虧的壓力之下,鋼廠組織合同已經面臨極大阻力,后期加大價格補貼、甚至被動減產都將是不可避免的選擇。2月份國內的粗鋼日均產量讓人驚訝不已,達到220.8萬噸,創歷史新高,年化粗鋼產量已超過8億噸,產量增速之快超出預期。
令人注目的 在市場一致看空的情況下,是否四月份就不會存在市場機會呢?根據筆者的觀察和分析,從去年到目前的行情其實有兩個特點:1)市場節奏加快,多空轉換加快,一旦把握市場節奏,貿易獲利反而比往年囤貨賭行情來的快,舉例而言,三月份如果明顯減量訂貨的貿易商在當前明顯把握了市場主動權,2)漲的快,跌得也快,是否有點反向思維的精神,那就是跌得快,漲得也快。在這樣的預期下,四月份其實非常關鍵,一方面是二季度的第一個月份,在一季度末的還貸高峰過去之后,四月份市場資金還是比較寬松,一旦市場出現向好的苗頭,資金助推鋼價的力量不可小視,另一方面是鋼材期貨在3800左右反復洗盤,在利空消息不斷的打擊下,連續兩次跌破3800后都被拉起,資金入場托底效應明顯。
政策利好緩釋效應逐漸顯現
春節過后,房地產新“國五條”及其細則嚴厲程度超預期,直接沖擊股市及相關商品期貨,鋼材也受到較大沖擊。近期各地方政府將陸續出臺地方細則,一線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進一步提高概率較大,二手房20%個稅的征收方法及免征范圍最值得關注。無論如何,短期內將對市場產生較大心態影響,造成市場的劇烈動蕩。
除了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外,整個宏觀政策面偏中性,近期發布的匯豐制造業PMI等相關指標顯示經濟溫和復蘇,鋼材遠期市場螺紋期貨在深跌后出現反彈行情。總體來看,房地產調控利空對市場沖擊暫告一段落,市場信心將逐漸恢復。
國家統計局3月28日公布,1至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092億元,比去年同期增長17.2%。盡管17.2%的增幅比去年12月份的5.3%大幅提高了11.9個百分點,但據經濟學者們分析,前兩月工業利潤陡升主要是基數和價格方面的原因,并不完全意味著制造業出現了回暖趨勢。從此前公布的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(PMI)來看,一季度制造業乃至整體經濟的前景只能說是謹慎樂觀。
數據顯示,1至2月份,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新增1039億元。其中,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2125億元,比去年同期增長18.9%,新增利潤338億元。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,30個行業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,8個行業利潤比去年同期減少,2個行業由同期虧損轉為盈利,1個行業虧損比去年同期減少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6962億元,比去年同期增長13.1%。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.46元,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.18%。
分析工業利潤數據陡升的主要原因,基數較低被排在首位。1至2月份利潤增速較高,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(去年同期負增長5.2%)。價格因素對工業利潤的影響也很大。1至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加,主要是受電力、石油加工、鋼鐵、電子、汽車、煙草6個行業的拉動,貢獻率超過八成。其中,電力、石油加工、鋼鐵的貢獻率超過五成。從這3個行業來看,工業利潤的增長主要來自 從工業企業利潤長期變動趨勢來看,其增長動力仍然不足。一是城鎮化刺激投資帶來的增長短期還不能顯現,政策對于投資增長的控制趨于嚴格。二是工業企業抗通脹能力較低,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變動過于頻繁可能會影響企業生產狀況,在輸入性通脹影響下,出廠價格與購進價格的不對稱傳導機制將擠壓企業利潤。三是利潤增長結構亟需優化,從1至2月數據來看,原材料加工行業仍然是支撐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,制造業市場比較低迷,市場預期也有所下降。
| ||